他们都说道教思想“杂而多端”,这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2021-04-19

他们都说道教思想“杂而多端”,这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微信图片_20210419223240.jpg


南华真人庄子在《齐物论》开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指出,自然界的孔洞因为有风吹过,从而发出各种各样高低不同的声音。风过而洞鸣,这本是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风乃自然而生,洞乃自然而成,所以不存在哪一种声音更优美、哪一种声音更悲伤的界定。然而,人们往往基于自己的认知,而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赋予了某种情感,于是便会对孔洞的呜鸣声产生或喜或厌的情绪。

以上,不过是祖师拿此事为举例,意在说明人们看待事物脱离不了自身经验和认知的限制。看待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会不尽相同,甚至可能会产生褒贬两极的分化。基于一些历史原因,人们对道教的认知,便呈现出如此分化甚至是分裂的态度。


微信图片_20210419222917.jpg


闻一多先生曾对包罗万象的道教提出了一个非常知名的认知,即“杂而多端”。不明其所以然者,亦或者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借此来指责道教。实际上,道教确实包罗万象,论其源头,也确实是吸收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中的精华。但是,杂且多端,这只不过是一种具体的描述,并不应该成为某种褒贬的定义。如果梳理一下道教思想的源头,则会发现即便是“多端”,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相互联结。理清楚这条脉络,方才能对道教思想产生清晰的认知。

闻一多认为,不论是我们常说的道教,还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流派,其必定有一个更早的信仰源头,他称其为“古道教”。相对而言,他把祖天师立教之后的道教称为“新道教”。此时,闻一多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评判,他认为并非是因为古道教衰落灭亡之后才产生的新道教,而是新老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自然延续的一种组织架构。究竟是什么样的传承,才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保持着对大道的同一信仰呢?答案,便落在“敬天法祖”四个字上。

道教信仰最重要的一个源头,便是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敬天法祖”的思想。并且此思想,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早期的宗教特性。

所谓“敬天”,再往前推衍,则源于我们的祖先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往后演化,则产生了天神地祇的人格化神灵的形象。不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还是对神仙形相的礼拜,改变的只不过是教化的方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宇宙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立身的民族,大自然是养育我们的“母亲”,那么对具有万物之母属性的自然产生感恩心和敬畏心,这便是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信仰。

某一种信仰之所以具有传承的意义,就在于其承载着历千秋万代而不变的教化意义。信仰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信仰还要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

基于对天地自然的信仰,那么便要“人法地、地法天”,去效法天地之间的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道理,从而去认知到自身生命中生老病死、得失有无本来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的道理。来则来,去则去,既然一切都是自然发生、自然改变、自然结束的,那么人活在天地之间,唯有以己心去合天心,才能对生命中的所有际遇都淡然处之。在道教的思想里讲,这便是得道的逍遥真人。


微信图片_20210419222932.jpg


尽管有这样的妙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人天合一的认知高度,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常常陷入七情六欲所带来的苦难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为了度脱众生出离苦海,所以便有觉悟之人传下教化之典,以他们亲身验证而得出来的道理去教化后人。这便是“法祖”的意义,效法祖师、谨遵教化,用先人的智慧来指引当下的生活。此外,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这里“祖”是具有双重含义的。

首先,祖,指的是与我们自身同姓同宗的祖先,法祖则源于血水同源的思想。这也与我们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在各种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保证收成,常常需要诸多人力的团体协作,这便铸就了中华民族对血缘关系的高度认同感。

其次,“祖”更指中华文明所尊奉的共同的祖先和圣人,如炎黄、尧舜禹,这是华夏血缘的开端;又如老庄,以及孔孟等,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又或者如陶渊明、孙思邈、李白等等,是在某一个领域产生过足以影响千年之贡献的人们。当然,具体涉及到道教之宗派祖师,可谓数不胜数。这些人之所以被我们认定为“祖”,既是因为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突出贡献,足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同时,更因为他们所提出的思想、所创造的成就、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可以造福后代子孙的。因为至今我们还享受着这些先人的福泽,所以才会生出无上的感恩之心。更要指出的是,感恩,并非只是简单的感谢,而是要以先人为榜样和楷模,从而激励自己不断精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化”。


微信图片_20210419222948.jpg


可以看出,我们尊奉的“天”和“祖”,他们不仅仅只是一种外在的信仰对象,其实传承至今的乃是一种精神。把此等精神用于指导当下的生活,这就是信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能在不同的时代均能产生现实意义的信仰,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宗教”二字,应该是可以产生进一步的解读的。宗和教,前者为宗法,后者为教化,有宗又有教,文明才不会断代隔层。

再看道教上自炎黄、下启老庄,历经天师、上清、灵宝等派系,又兼全真正一之大成,再到与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其始终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接纳每一种开明且具有实用意义的思想为我所用,由此才最终形成了道教如今的形态。

道教之所以会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去面对每一种社会思潮,源于其道生万物的理论根本。若万物皆是道生,则万物皆含道性,我们从任何一种方式方法中都可以悟道,那何必又要产生你褒我贬的分别态度呢?


微信图片_20210419223002.jpg


愿世间众生,都能放下“我执”,都能因为此时的觉,而更精进一层道真。

(来源:道教之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