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城步道教文化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民间信仰道教的人数较多,约占信教人数的80%,其中有些人既信仰道教、天师教、又信仰佛教,同时又信奉梅山教。
城步流行的道教有正一派和全真派两种。据古籍载,正一派源于五斗米道。西晋永嘉年间,张道陵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正一派道士主要宣扬鬼神崇拜,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活动为主。该派道士有家室,不避荤腥,与周边民众无异。全真派由元代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全真庵所创,该派道士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主张出家修真,修炼得道成仙;主张出家素食,其清规戒律与佛教相似。但城步的全真教道士人数极少,因此他们只好随大流不避荤腥,在为孝家做道场时烟酒不离,大鱼大肉照吃不误,除了留(扎)长发外,生活习俗与正一派道士区别不大。
解放前,城步道教活动较为流行。如清代道士萧大宏的简历曾载入《湖南省志》,他在县城设有“凌灿堂”,有道徒8人。其孙萧良轩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掌教门,为第五代传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神菩萨生日时,由萧家主持在县城火神庙举行抬火神菩萨游街仪式,一来庆贺火神菩萨生日,二来祈求县城兔遭火灾。解放后,人民政府破除封建迷信,道教活动被禁止,道具道经被没收,道教徒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57年7月,县公安局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全县仅存道士21人,他们都不敢开展法事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道教活动开始盛行,老道士们趁机突击带出一批道教徒后,逐步“退休”,道教徒由过去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逐步过渡过基本年青化,道徒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在初中毕业学历以上。
通过历次政治运动后,道教徒的经书被烧掉不少,但正一派道士的经书仍然保存有30来本。如儒林镇冷水坪村王家坛道士王恒庚(己故)仍保留有20多本经书,保留有神像20多幅,如上清、玉清、太清、天府、地府、阳府、麒麟等。麒麟神像形似鹿,身披麟甲,后有短尾,据说是美化了的盘瓠,是吉祥之物,挂在神坛前能扶正压邪。麒麟神像是道教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神像,是远古时期盘瓠崇拜的遗风。据说崇拜盘瓠其实是崇拜神犬,汉族道教徒将其形象通过艺术加工美化后进入神坛,在隐祭暗祀中祭祀了盘瓠,深受苗瑶民众的拥护,外人不得而知,其寓意极为深远。
道教提倡在道法面前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人无贵贱,道在则尊,尊道贵德,必祟于人。”就是说不论你属于什么民族的人,只要倾心信道,都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而成仙、甚至成为真人的目的。道教可以说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至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道教的理论基础中有“奉道诚,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的教义。道教自从创建之初就有意识地向苗族地区传播其教义,以扩展道教势力;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也有借助道教“开化”苗族地区、利用道教文化来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而苗民亦有接受和信奉文化形态相对较高的道教文化的需求。据说早期的苗族民间道教是属于反抗者的宗教,苗民义军首领十分注重利用道教文化发动天性勇猛而好斗的苗瑶民众参加反抗斗争。明清时期的多次苗瑶起义斗争中,常有道教徒参与策划与鼓动。可以说,道教与苗瑶民众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道教在形成过程中,对儒、佛、神仙、阴阳等家学说均有较强的吸附性,形成了道教文化庞杂多端的文化内涵。道教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较强的幅射性,其影响之大之深,涵盖面之广,可以说,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整个文化都染上一层道教色彩,道教文化的印痕随处可见。它的某些教义与儒家思想契合,所以具有较佛教更易传播的特点。道教对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科技、艺术、医药养生及至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文化充滿着至诚至善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它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尊道尊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人为善、正心修身、抑恶扬善等优秀教义思想。旧时,城步苖区常将道教称为“仙道”,主张和追求一种理想境界——“仙境”,得道成仙后可以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神仙生活。道教文化在广大苗区传播后,对于促进苗区的社会和谐、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道教在苗区的传播,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在信仰层面上缩少各民族互相之间思想观念的差异,培养了共同性和认同感,逐渐消除族界意识和防范心理,进一步促进思想文化的融合,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